近日,《中共陜西省委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陜西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內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到2027年,美麗陜西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分階段推進美麗陜西建設
對標美麗中國建設要求,陜西制定了清晰的建設目標。《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美麗陜西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陜西致力于健全秦嶺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完善系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體系。持續排查整治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加強區域協同合作,保護植被、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建設,推動秦嶺國家公園、秦嶺國家植物園設立,建立朱鹮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完善監測監管體系,確保秦嶺地區生態質量指數穩定保持在一類。
在守護黃河母親河方面,堅持“四水四定”原則,嚴守高質量發展基準線。加強水土保持,整改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披露問題,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深化各類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管控環境風險。目標到2027年,黃河流域國考地表水水質斷面Ⅰ—Ⅲ類水體比例不低于90%。
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持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保障丹江口庫區上游流域水質安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實施各類污染治理工程,加強湖泊水華防控,整治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健全環境風險防控體系,確保漢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
到2035年美麗河湖基本建成
《實施意見》指出,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扎實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調整產業、能源、交通、供熱結構,加強區域聯防聯控。目標到2027年國考城市空氣質量穩定達標,到2035年全省細顆粒物濃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
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一河一策”推進流域協同治理和精細化分區管控。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備用水源地建設,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和工業園區水污染等。目標到2027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92%左右,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5年美麗河湖基本建成。
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開展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及整治。嚴格重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準入管理,治理修復污染地塊,防控地下水污染,保護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目標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4%以上;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達到80%以上。
推進大宗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推動塑料源頭減量與替代,治理商品過度包裝。推進新化學物質統計調查和環境管理登記,監管危險廢物,建設西北區域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技術中心和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加快“無廢城市”建設,目標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60%,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
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不低于47%
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開展生態狀況和修復成效評估,推進“綠盾”監督。目標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管理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自然保護地占全省國土面積10%以上。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推進國土綠化,做好森林可持續經營,保護古樹名木,防滅火。目標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不低于47%,水土保持率達到73.82%,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建立種質資源庫和基因庫,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實施保護繁育行動,推進長江流域禁漁,打擊違法犯罪。目標到2035年典型生態系統、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顯著改善。
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
建成比例達到40%
推進西安都市圈、關中平原城市群一體化保護和發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整治城市環境,評估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深入實施“千萬工程”,統籌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和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目標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參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開展美麗河湖等示范引領,建設美麗細胞。強化思想宣傳教育引導,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構建多元參與行動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美麗陜西建設的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