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23年完成總產值31.6萬億元,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日前舉行的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我國建筑業展示了以“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為核心的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彰顯出我國建設領域不斷向“新”而行,推動我國由“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邁進。
新質生產力塑造行業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代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新趨勢。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著力提升新型建造水平,為行業轉型升級筑牢基礎。
“我們這個塔機安全監測系統的核心算法不同以往。”廣聯達展區工作人員表示,“群塔交叉作業,一旦發生碰撞后果嚴重。我們采用高精度傳感器,結合自主研發的平面防碰撞算法和立體防碰撞算法,綜合回轉、速度、幅度、重量、速度等多個數據,實現逐級降擋減速并穩停的效果,同時實現精準制動不降效。”此外,該系統制動方案采用行業首創的航插方案,不破壞電路結構也更安全。對于預報警信息可以快速通過照片、視頻、三維動態模擬同步展現,便于快速追溯管理。結合平臺數據分析,發現塔機吊裝異常問題,輔助現場決策,提升塔機利用率,勞務班組少加班、省費用,能有效提升項目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可以動手體驗用模塊化建造方式拼裝農宅的展位,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這樣一棟棟戶型各異、拼裝出來的農宅樣板,其原型是門頭溝齋堂鎮沿河口村災后重建項目。該項目96戶農宅重建方案獲批后,項目團隊突破性實現了41天“從無到有”,60天全部交付。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得益于其自主研發的“全裝配式箱體結構體系”,也充分體現了裝配式建筑的施工速度優勢。
城市更新積蓄發展新動能
城市更新有利于增進社會福祉,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城市健全發展。此次展會上,各參展企業展示了專門應用于城市更新場景的新技術、新產品,為未來打造更宜居、可持續的城市繪出美好藍圖。
一座“紅黃金碧、青院素城”的建筑模型在展臺上顯得分外清新——這是北京市二環內的一座危舊樓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改造項目模型。該項目是北京首個裝配式危舊樓改造項目、首個混凝土模塊化項目,通過新型建筑工業化建造技術,3個月完成原拆原建,實現快速建造、綠色施工、無擾作業,真正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解決傳統舊城改造過程中的痛點難點,為危舊樓改建帶來全新解決方案,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提供了城市更新的新樣本。
“好房子”滿足群眾新期待
當前,我國住房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新階段,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功能、質量、服務有了新期待,這也對建筑業提供的建筑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國“好房子”設計大賽一等獎方案“生活協奏曲”在此次展會上展出。這個“好房子”擁有挑高6米的開敞外掛陽臺,小區布置童夢魔方、時光書屋、行政酒廊、頤養漫館、機能氧艙五大主題空間,再由近1000平方米的風雨連廊串聯起來,讓未來全齡段業主無論風雨,下樓即可實現身體與心靈的“快充”。
“好社區”同樣備受矚目。展區里,上海嘉定理想之地項目沙盤清新自然,好似一幅綠色的人居畫卷,參觀者絡繹不絕。下店上場花園辦公、綜合體辦公與服務公寓等多個復合業態為一體的全景微縮城,將人間“煙火”“百味”濃縮在了這10分鐘的生活圈中。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社區將成為上海首個新建的全域低碳、局部近零碳社區。項目全區設置超40%的屋頂光伏組件等建筑被動節能與主動節能應用,實現全域住宅建筑滿足超低能耗建筑標準,年碳排放量降低5052噸。
|